巍峨的大别山雄踞鄂豫皖三省接壤地带,在战略上东视南京、西隔武汉、南扼长江、北控中原,是中国革命演绎威武雄壮历史活剧的大舞台。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降生到1949年新中国建设,党向导大别山区军民创立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事业,用鲜血和生命铸造了“坚守信心、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领先锋”的大别山精神。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鄂豫皖苏区凭证地是我们党的主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名贵精神财产”,将大别山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作为中国革命珍贵的遗产,大别山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再起而不懈斗争,去创立越发幸福优美的未来。
以坚守信心为焦点: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抱定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
坚守信心是指大别山军民依附坚定的信仰,在白色恐怖和极其难题的情形条件下坚守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凝聚的是大别山军民对党忠诚、威武不平、坚贞不拔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焦点所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团结的历程中,铸就了大别山军民追求理想、不平不挠的斗争精神,始终胸怀对共产主义的高尚理想和对中国革命一定乐成的执着信心。大别山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撒播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共早期组织降生地之一。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等就最先在大别山区撒播马克思主义。1921年秋冬,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在湖北黄冈陈策楼生长中共党员,建设大别山区中共地方组织。以后,大别山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向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权要资笔器义的统治浴血奋战、前仆后继,革命斗争一直、革命火种不灭,以血肉之躯树立起不朽的精神丰碑。
大别山被誉为“红军的家乡”“将军的摇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区建设的鄂豫皖革命凭证地生长成为天下第二大凭证地。在这片热土上,降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勇猛威武、能征惯战的红军步队,走出了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等469位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开国将领。1932年10月,鉴于第四次反“围剿”时势恶化,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凭证地。留守大别山的中共鄂豫皖省委确立了自力坚持斗争的目的,重修红二十五军,建设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大别山区革命斗争。1934年11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情形下,中共鄂豫皖省委衔命率领红二十五军踏上漫漫长征路。留在大别山区的红二十八军在恒久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凭证地屡遭国民党军“围剿”和“清剿”的邪恶情形中,自力坚持艰辛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大别山曾履历四次主力步队转出,而每一次主力脱离后仍有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坚守大别山。为了砸碎旧天下、建设新社会,大别山区英雄子女们矢志不渝、革命究竟,屡败屡战、愈挫愈勇,以悲壮牺牲作育灾祸绚烂,让中国革命的红旗始终在大别山上空高高飘扬。为了新中国的降生,大别山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牺牲近百万人,“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仅在册的革命义士就有130351人,数字背后体现的是大别山军民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心。大别山革命领路人董必武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不渝,为共产主义理想斗争终生,他在九十华诞留下“遵从马列无不堪,深信前途会伐柯”的诗句,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心系革命的高尚理想和革命群众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心。
以胸怀全局为气概:从中国革命整体利益出发的阵势意识和政治品质
胸怀全局是指在革命生死关头,为了革命需要和全局利益,大别山区军民总是从全局出发,用自己的牺牲为全局的胜利创立条件,凝聚的是大别山军民顾全阵势、甘于贡献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气概体现。
在中国革命曲折生长的岁月里,大别山区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对党的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始终能够胸怀中国革命全局,在历史要害时刻勇挑重担、无私贡献,牺牲小我、成绩大我。1931年5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大规模“围剿”,对鄂豫皖苏区则暂取守势。为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鄂豫皖中央分局党、团团结发出通知,要求发动群众加入运输队配合红军“执行援助中央苏区的十万迫切的使命”。红四军冒着三军覆灭的危害,毅然挥师南下,以减轻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压力,接应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战争。鄂豫皖苏区军民能够从破损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围剿”这个阵势出提议劲配相助战,体现出难堪的全局看法和阵势意识。
1935年10月,刚刚落脚陕北的中央红军物资补给很是难题,怎样让红军战士顺遂过冬成为中央红军向导人面临的主要问题。要害时刻,从大别山走出的红二十五军慷慨解囊,虽然自己的步队也需一大笔钱支付伤病员过冬用度,却依然从仅剩的7000元中拿出5000元送给中央红军,并下令步队节衣缩食,从职员、物资上周全支援中央红军。尤为主要的是,先期竣事长征抵达陕甘的红二十五军同原在陕甘苏区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合编而成红十五军团。党中央长征抵达陕甘凭证地随即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以红二十五军为主体的红十五军团被编入红一方面军战斗序列。红二十五军听从阵势的政治品质,为红军驻足陕北翻开新时势施展了建设性作用,对中国革命全局爆发深远影响。
1946年6月,被国民党重兵围困的中原解放区步队提倡突围战争。凭证党中央战略安排,中原军区步队从解放战争全局出发,在大别山区举行十个月的战略坚持后,又肩负了在鄂豫川陕甘地区机行动战建设凭证地、牵制国民党大批军队、配合华北和华中解放军主力作战的新使命。1946年10月,毛泽东在《三个月总结》中高度评价道:“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战胜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立了两个游击凭证地。别的,在鄂东和鄂中均有步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以后恒久战争起更着述用。”1947年11月,陈毅在淮阴对原新四军第五师部分干部讲话时说,若是没有中原步队的战略牵制,那就可能没有上党战争、邯郸战争和华东七战七捷的胜利。毛泽东的评价和陈毅的讲话,是对大别山军民顾全阵势、甘于贡献精神的最佳褒奖。
以团结奋进为基础:凝聚民心民力配合斗争的宗旨意识和革命理念
团结奋进是指在开创和坚持大别山革命的历程中,大别山地区的党政军民团结一致,为扩大人民军队、支持革命战争、牢靠红色政权涤讪坚实基础,凝聚的是大别山军民热爱军队、效劳人民、同心同德、携手共进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基础包管。
大别山区的党组织和人民军队从降生之日起,就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运气。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党政军民万众一心、协同奋进,修建起党向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铜墙铁壁。党向导人民群众发动武装起义、开发革命凭证地,建设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受聚敛、受榨取的大别山区劳苦公共翻身得解放。党员和干部体贴群众生爆发涯问题,大到土地刷新、生长经济,中到种田造屋、架桥铺路,小到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无不起劲资助解决。党为民、民爱党,军爱民、民拥军,党政军民心相连、德相同、力相向,汇聚起推动大别山革命可一连生长的磅礴实力。
红军有了群众支持,如鱼得水,纵横奔跑,这是弱小的鄂豫皖苏区红军能够生涯、生长、克敌制胜的基础缘故原由。徐向前在回首大别山革命斗争时深情地说:共产党武装起义乐成,打土豪、分田地,搬掉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人民群众打心眼里拥护革命。每次“会剿”来临,群众纷纷藏粮食,进深山,封闭仇人,支援红军。有些群众被捉住千般受刑,至死不吐露红军的一点新闻。在大别山区党组织向导下,男女老小拿起扁担、矛子、大刀、土枪四处出击,弄得国民党军土崩瓦解,草木皆兵,防不堪防。
团结奋进的大别山精神是革命事业乐成的基础包管。1947年8月末至11月下旬,刘邓雄师进入大别山并起源完成战略睁开。邓小平谆谆教育步队,一定牢靠树立起以大别山为家的头脑,一定要和大别山人民同生死共灾祸。并向三军提出与大别山人民群众共生死的口号。大别山人民起劲参军,仅1947年10月至12月的3个月时间,鄂豫军区四分区的县、区武装就生长到2000余人,五分区生长到2500人,其中广济县一个月就生长到700余人,新县一次就有600多名青壮年报名参军。大别山群众踊跃支前,新县提出“拥护雄师,支援雄师”的口号,全县上下泛起男子为解放军领路送情报、抬担架、转运伤病员、保管军用物资,妇女为解放军缝补洗浆、看护伤病员的感人情形。金寨群众纷纷献粮捐衣,仅铁冲乡高畈村村民就为驻军献大米7007斤、稻谷1512斤、烧柴2490斤、棉衣16件、鞋子49双。刘伯承在回首建设大别山解放区这段历史时感伤地说:“这就足以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实质,我们依赖的是人民,蒋介石依赖的是堡垒。”“这就是第二野战军在大别山战斗及所有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要害。”
以勇领先锋为品质:勇往直前的胆略和气概气派,开拓立异的意志和锐气
勇领先锋是指大别山凭证地不但是我党建设的天下最早的凭证地之一,并且在中国革命最生死关头,大别山凭证地军民都施展着主要而特殊的作用,凝聚的是大别山军民听党指挥、英勇善战、起劲进取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革命品质。
铁血时代,岁月峥嵘,情形邪恶。但大别山区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勇于立异、敢于继续,要害时刻总能体现出勇领先锋的优异品质,以智慧和勇气创立出一个又一个革命战争史上的异景。土地革命战争伊始,鄂豫皖接壤的大别山即树起武装盘据的旌旗,并建设了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这是一支骁勇善战、敢于亮剑的步队,以善打硬仗、恶仗、大仗而著称,能够肩负急难险重的作战使命。红四方面军制订的训词是:“智勇坚定,排难立异,团结斗争,不堪不断。”其中“排难立异”是指敢于战胜一切难题而绝不被任何难题所吓倒,以勇于开拓的精神去创立新时势。1932年5月25日,《红色中华》以“鄂豫皖红军空前大胜利”为问题报道了红四方面军苏家埠战争战况。苏家埠战争是红军时期乐成举行“围点打援”的第一绚烂规范。“围点打援”作为红四方面军的立异性战略战术,在人民解放战争战场上屡试不爽。在破损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的孟良崮战争和国共战略决战揭幕战的济南战争中,从大别山走出的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将“围点打援”战法演绎得淋漓尽致,为中国革命战争画卷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撤离大别山区后,划分建设了川陕革命凭证地和鄂豫陕革命凭证地。红二十五军在红军长征中出发最晚,却最早抵达陕北。在大别山区生长壮大的新四军第二师和第五师,是华中地区最早开发敌后抗日凭证地的战略步队。并且,新四军第五师率先冒着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炮火前进,中原突围成为人民解放战争的爆发点。
刘邓雄师千里跃进大别山险象环生,南征途中强渡汝河就面临严肃磨练。其时,国民党军切断步队3万余人已占领汝河南岸,追击步队与刘邓雄师后卫步队仅相距20余公里。强渡汝河事关战争全局成败,邓小平对第六纵队指挥员说:“今天过不去汝河,我们就完不可党中央和毛主席给8188cc威尼斯战略使命。我们要不吝一切牺牲,坚决打已往。”刘伯承坚定地说:“现在是‘狭路邂逅勇者胜’,要勇,要猛。”“我们要以进攻的手段,从这里翻开一条血路冲已往。”最终,刘邓雄师以勇往直前的胆气和气概气派乐成强渡汝河,继续挺进大别山,胜利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伟大战略使命。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